如何杜絕環評“誰保我過關,我就讓誰做”的問題發生?
2022-11-03 10:01:23 行業資訊
在生態環境部7月例行發布會上,相關負責人表示,將開展專項清理整治工作,對8000多家環評單位和1.4萬多名從業環評工程師做到一家一家過、一個一個查,堅決清理不具備技術能力的“空殼”環評公司和存在“掛靠”等違規行為的環評工程師,以及誠信檔案基礎信息存在問題的單位和人員。
從生態環境部門對環評文件復核情況看,環評行業良莠不齊。環評報告“抄作業”的有之,不符合實際的“高產”環評工程師有之,相隔大半年的兩份環評報告高度重復的也有之。有的項目一墻之隔就有居民住房,環評報告中卻只提百米之外的村莊;有的項目公眾參與的座談會還未召開,報告書中就已出現座談會內容……雖然環評文件粗制濫造、弄虛作假從全國情況來看屬于個別情況,但其性質惡劣,嚴重損害了環評制度的公信力。
近年來,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數量眾多,競爭激烈。一些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為了承攬業務迎合“金主”,不惜違背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,編造虛假報告、篡改監測數據。環境影響評價被稱為“卡住違規建設項目的硬杠杠”“環境風險的過濾器、安全閥”。生態環境部門對環評弄虛作假行為始終堅持“零容忍”態度。2021年以來,全國已有265家單位和217人因存在環評文件編制質量等問題被列入環評失信“黑名單”或限期整改名單。為了進一步規范環評工作,應繼續在常態監管上持續發力,始終保持嚴懲重罰的高壓態勢。一是強化常態化監管。要認真落實以質量為核心的環評文件編制要求,督促建設單位自覺提升責任意識、擇優選取環評單位。倒逼環評單位和人員將環評文件質量作為安身立命之本,推動環評文件編制全過程質量控制,確保環評文件客觀公正科學。二是加大環評文件技術復核力度。切實加強“雙隨機”檢查,強化事中事后監管。在日??己嘶A上,輔以大數據、智能化手段,落實“一家一家過、一個一個查”的工作要求,定期對全國審批的報告書(表)開展復核,強化重點單位和重點行業靶向監管,對違規單位和人員實施嚴管重罰。落實信用管理要求,加強信息公開,讓環評報告可查詢、可校驗、可監督。營造守信者受益、失信者難行的良性市場秩序。三是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、信用管理機制、司法銜接機制和環評人員從業異常情況預警機制,全流程監管、全周期追責。對發現的環評弄虛作假等問題,回溯環評文件編制、評估、審批、召集審查全流程,明確各方面責任,并對有關單位和人員依法實施“雙罰制”。防止“劣幣驅逐良幣”,減少排污企業“誰保我過關,我就讓誰做”的可能性。轉自:環評互聯網
聲明:本網站對轉載、分享、陳述、觀點保持中立,目的僅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,請與本網站后臺聯系,我們將盡快刪除!